11月20日上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舟山捧回全国文明城市奖牌。
全国文明城市是中国大陆所有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的一个,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目前国内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也是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
自2018年舟山市获得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以来,舟山市委、市政府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着眼“四个舟山”建设大局,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建设海上花园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创城当作“一号工程”来抓,“一盘棋”攻坚。三年来,舟山干部职工进社区、走市场、下工地、守路段,掀起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热潮;23万多名志愿者维护交通秩序、清理卫生死角,送温暖、献爱心,全面助力创城。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舟山终于赢回这张国家级城市名片。
舟山市人民政府还向全体市民发出了感谢信。
道路交通是城市的骨架。这三年,舟山的骨架越来越顺畅。从高速公路舟山西收费站驶出,穿越隧道群、驰骋高架桥,约半小时即抵达普陀东港,舟山本岛真正实现了“半小时交通圈”。今年5月28日,贯通舟山本岛南部的快速大通道——滨海大道正式全线通车。这条联通定海、新城、普陀三城的南部滨海景观长廊,一路海、船、桥不断“尽入眼帘”……
舟山的城市面貌在创城中“脱胎换骨”。创城三年,通过实施海上花园城市建设攻坚行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开展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城市道路建设、城市景观亮化等攻坚行动,舟山不断加大投入,全力抓好公共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扎实推进城市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城市面貌日益改善,人居环境明显优化。
物质生活条件好了,群众精神需求也随之变得迫切。在定海双桥街两黄文化主题小公园,你可以感受浓浓的传统文化;在新城杉林公园,你可以徜徉7000平方米杉林小径感受季节变迁;在普陀山青龙山公园,沧桑的古树、古朴的八角亭、仿古凉亭和走廊,你可以顿时静下心来……白天去家门口“口袋公园”闲坐,夜晚到海边看灯光璀璨,成了不少舟山市民最爱的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文明城市建设水平的持续提升,必须靠健全的长效机制。
2018年3月,《舟山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市政府将其贯彻落实情况纳入年度工作考核,并配套设立统一的投诉平台。自去年3月1日施行以来,条例成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抓手,一系列“组合拳”打出文明新风尚。
去年初,舟山市创建办下发《关于建立健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机制的通知》,明确了系统建立创建长效机制的方法路径和工作要求。
由市创建办牵头、各专项工作组具体实施,舟山逐步建立健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长效机制。2019年1月,推出第一批共23项创建长效管理制度;2019年4月,推出第二批共42项长效管理制度;2020年3月,推出第三批共14项长效管理制度。
近期,舟山市创建办又制定下发《舟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关于加强创城工作人员管理的通知》。
据舟山市创建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市级层面的创建长效管理机制已基本建立,制度涵盖创建的组织领导、责任分工、工作督查、群众参与、城市管理、公益宣传等各方面,为巩固创建成果、防止问题反弹提供了制度保障。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编辑 黄宁璐 编辑: 滕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