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共享联盟定海站 陈炳群 摄
“工地车辆进出口有冲洗台,还设有喷淋系统,各个出入口和塔吊上都装有摄像头……”近日,定海区建筑工程管理中心工作人员顾明浩将工农路安置项目相关情况输入舟山市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平台,并通过平台查看工地各个作业区的实时情况。这是定海区其中一个纳入舟山市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平台的在建项目,也意味着全区符合条件的60个在建项目全部实现“智慧工地”全覆盖。
据了解,“智慧工地”就是通过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科技手段应用到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让工地长出“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看”得到违章和危险、“听”得到噪声和投诉、“闻”得到粉尘和烟雾、“说”得出指令和预警。“智慧工地”建设主要包括:人员实名制管理、视频监控、扬尘噪声监测、施工升降机安全监控、塔式起重机安全监控等12项“智能化应用”。目前,全区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及以上的,造价1000万元及以上的市政公用工程均实现“智慧工地”建设。
那么,这些“智能化应用”是怎样让建筑工地变得“耳聪目明”呢?在工农路安置项目施工现场,工地进出口设置了实名制员工通道,通道出入口设有闸机,上方装有一个电子屏,滚动显示进出场人员的姓名、进出时间、人数等信息。在工地大门不远处,还装有一台扬尘噪音检测仪,正实时监测着PM2.5、风力、风速、温度、湿度、噪音等。距这台环境监测仪数米之外,还设有喷淋装置。“一旦扬尘噪音超标,监测仪就会发出警报声,如果是扬尘超标,喷淋装置会立即自动启动喷淋降尘。”工农路安置项目施工现场负责人介绍,其实工地还有不少新科技,比如塔吊上的“黑匣子”,如果货物超重,或者高度、倾角、幅度、回转等发生异常时,“黑匣子”就会立即报警,同时自动中止塔吊危险作业。与此同时,工地上的这些情况将实时上传至舟山市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平台,建设主管部门、企业、项目部以及管理人员,可通过LED屏幕、电脑或手机APP,实时查看工地情况,对施工进度、质量安全、设备管理、文明施工等实施在线监管,实现从现场检查向远程监控延伸、人员实地监管向信息化管理的转变,让工地变得愈发“聪明”起来。
近年来,定海区大力开展“智慧工地”建设工作,创新工程管理模式,逐步将信息管理平台、智能技术、智能设备广泛应用到全区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构建起覆盖“建设主管部门、建筑企业、工程项目部”三级联动的“智慧工地”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建设主管部门在工程质量、安全和人员实名制等方面的监管与服务效能。同时,通过创新监管手段,将视频监控和扬尘智能监管系统并入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平台,实现了对在建工地24小时同步监控的目标,确保实时监测工地环境卫生、噪声扰民、文明施工等情况,及时整改问题,排除隐患。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共享联盟定海站 余秋凌 编辑: 滕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