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寂静海岸,到如今已经拥有5个作业生产码头,宁波舟山港岑港港区老塘山码头已蜕变成累计货物吞吐量超2亿吨的浙江沿海大型中转基地。现任舟山港老塘山中转储运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副总经理的钟满祥扎根老塘山30余年,见证了时代浪潮下老塘山码头从无到有、从小码头到亿吨大港的沧桑巨变。
初遇老塘山 从无到有奔开放
场面壮观、规模巨大,是老塘山码头给许多人留下的第一印象,码头上吊机林立,传输皮带把货物源源不断地送往装船区或后方仓储区。“现在的生产场景是当年的我们难以想象的,在我刚来上班时,这里还是一片工地,建设的正是老塘山一期码头。”钟满祥回忆道,1986年夏天,毕业于港口装卸机械专业的他被分配到了老塘山作业区筹建处,从事设备管理工作。就这样,这位年轻人与老塘山码头开启了共同的成长轨迹。
1987年,老塘山一期1.5万吨级公用码头建设工程竣工。“老塘山的一切都在摸索之中,包括管理机制、设备采购安装等各种方案。”钟满祥说,码头发展初期,只有叉车、平板车、牵引车等小型设备。当年5月12日,首艘远洋货轮“东光号”装载着一万余吨朝鲜水泥靠泊码头作业,靠着这些小型设备和人力,工人们用30个小时接卸了3300吨水泥,开创了当时舟山港水泥装卸的速度记录。随后,码头又先后迎来了“国家首领”号等6艘次远洋轮,打响了舟山港对外开放的开门红。
扎根岗位 攻坚克难书华章
1995年,随着老塘山二期2.5万吨级煤炭专用码头投产运行,大型设备陆续引进,时任分管设备副经理的钟满祥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他依旧奋斗在一线,常常满手油污、大汗淋漓,与技术工人一起攻克设备养护难题。为了增强自己的设备管理经验,他还常常到各个沿海城市培训学习,在借鉴其他港口设备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出一套适合本港口的设备管理制度。
在“老塘山人”众志成城艰苦奋斗下,码头生产如火如荼,硬件设备日益充盈,眼看港区的发展将迎来“第二春”,货源却没有跟上码头发展的步伐。没有货物吞吐量,码头就成了摆设。当时,包括钟满祥在内的“老塘山人”都十分着急。“市场竞争也逐渐激烈,可以说我们到了最困难的时候。”钟满祥说,当时大家上下一心,积极开拓、广揽货源,摒弃过去“等、靠、要”思想,一改以往下拨业务量来维持经营的格局,成立了揽货小组,不分昼夜、走南闯北到市场抢挖货源,从原先的水泥、煤炭等,扩展了铁矿砂、钢板、淡水等货源。1996年,老塘山码头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163.7万吨,比码头建成初期增长了5、6倍。1997年,该码头更是争取到了浙江省电力燃料公司的电煤中转业务,港区发展蒸蒸日上。
创新技术 奋勇争先展实力
2004年,三期码头投运,粮食集散中心雏形初现;2005年,港区年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2019年,港区累计货物吞吐量超2亿吨……随着货源货种进一步丰富,货物吞吐量数据不断刷新,港区设备也从当初的不到10台,扩充到了覆盖装货、输送、取料等各流程的百余台。在越来越智能化、自动化作业的当下,设备管理自然也需要提档升级。“设备管理我们也进行了理念上的升级,从原先的定时计划维修,逐步改成事前维修,把设备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钟满祥说,2016年,公司“感奇创新工作室”应运而生,在他的指导带领下,工作室对装卸生产、输送设备的故障检修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并针对门机回转机构故障自制出减速箱电子检测仪。“回转减速箱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内部齿轮啮合摩擦会产生细小的金属粉末,这些细小金属粉末通过流动的润滑油进入并粘附在轴承滚道中,会加大轴承的磨损。”相关技术负责人说,通过减速箱电子检测仪,可提醒司机减速箱内金属粉末含量,及时发现问题,降低维修成本。
近年来,该工作室还先后实现油冷滚筒外置式改造、物料分导装置自造、重型托滚快速更换装置等大大小小发明项目、技改项目30余个,为港区发展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
从滩涂变良港,和港区一起成长的是钟满祥在内的一代代“老塘山人”。未来,在甬舟一体化背景下,老塘山港区更将乘势而上。“作为‘老塘山人’,我们必将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拥抱长三角一体化,用更加昂扬的斗志全面推进港口稳定发展。”钟满祥壮志满满地说。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编辑: 郑元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