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11时30分,一艘巴拿马籍的散货船运载着29万吨巴西铁矿石,缓缓抵达嵊泗马迹山港。这时,由嵊泗海关工作人员操控的一架无人机“嗡嗡”地升空了,在船只四周盘旋、作业,短短几分钟后,船舶水尺等数据便采集完毕。该散货船也因此很快完成了相关电子通关手续,顺利通关。
“船舶能够这么快通关,全靠我们新采用的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基于无人机的船舶水尺读数智能识别系统’。”嵊泗海关监管二科副科长黄昱洪介绍,今年以来,嵊泗海关凭借这项技术,在全国海关中率先使用无人机帮助提高船舶通关效率。仅上半年,嵊泗海关就实施“无人机+水尺鉴重”90架次,节省有效作业时间超45小时。
所谓水尺鉴重,是煤、矿砂等大宗散货在国际贸易上进行结算、理赔、索赔以及计算运费、通关计税的主要依据。黄昱洪介绍,传统的水尺鉴重需要海关关员乘坐拖轮、用绳梯攀爬到轮船侧身进行数据采集,耗时长、成本高,影响通关效率。以嵊泗海关所监管的马迹山港为例,每年进口铁矿石3000多万吨,需要使用拖轮500多艘次来进行水尺鉴重。
为提高这一环节的效率,去年开始,嵊泗海关与浙江大学联合研发了“基于无人机的船舶水尺读数智能识别系统”,将视频实时处理技术融合到水尺鉴重业务中,实现了船舶水尺判读的快速化、精确化、智能化。黄昱洪说:“因海上的风浪等因素会影响无人机的数据读取,所以实现无人机数据采集的精准并不容易,因此这项技术的含金量不低。”
如今,嵊泗海关通过这项技术不仅大幅降低了拖轮费用,还能缩短约四分之一的观测时间,缩减船舶滞港费等间接成本,帮助企业省时又省钱。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记者 翁杰 通讯员 庄朝曦 编辑: 郑元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