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午后,随着一声“欢迎光临”电子音,舟山市定海区某盲人推拿诊所里,一个瘦高女人扶栏进门。她留着一头利落短发,说起话来中气十足,听说记者已到,她笑着朝前挥手。
她是这家诊所的老板,叫陈艳萍,今年41岁。她还是舟山市青年越剧团团长、舟山市残疾人戏曲艺术基地主任、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曾经4次登上央视舞台并拍摄专题纪录片。
同时,她也是一个“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眼睛只能看到一丝光亮。
多练百遍千遍 演活孔雀东南飞
陈艳萍的越剧路走得很费劲。
小时候,她是趴台子听戏的小戏迷。后来,成了常去公园戏台子捧场的票友。一次试唱,陈艳萍被舟山市小百花越剧团小生陶雁相中,然后正式拜师学戏。不幸的是,陈艳萍26岁时被诊断出患上了“视网膜色素变性”,大部分患者在数年到数十年间会失明。
陈艳萍深受打击,但她没有放弃学戏。每每练身段,她都需要团友摆好动作,自己一点点摸,然后学着做;遇到记台词,陈艳萍得让团友帮忙录好台词,自己一遍遍反复听,直到背熟。“我的道具都得定位。”陈艳萍回忆,有次她演一出《花中君子》,眼见着要演到拍惊堂木的段落,可手一伸却摸不着道具,急坏了。“这种事情时常有,所以我排练时都要反复确认道具的位置,可不能移动。”
别人练习几遍,陈艳萍往往要比他们多练百遍、千遍。正是凭着这股子韧劲,她在2017年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上,以一出《孔雀东南飞——惜别离》获得了戏曲类一等奖。
在剧照里,陈艳萍饰演的焦仲卿身披40米长红色披风,英气勃勃。可只有她自己知道,那段排练时光有多难熬。超长的披风加大了她的行动难度,稍有不慎就可能受伤。陈艳萍从清晨开始排练到晚上,每天要练11个小时,一个多月下来,她瘦了20来斤。
下海岛进社区 建起义演越剧团
2008年10月,陈艳萍组建舟山青年越剧团。服装、道具、音响、灯光等,都得陈艳萍和团员自掏腰包。十余年来,越剧团坚持义务演出,不收门票不拉赞助。陈艳萍则被票友们称作“陈团”。
“每次陈团接活,我们就笑她,说吧,这次要亏多少钱?”越剧团工会主席姜思其笑着介绍,虽然没什么收入,有时候还要贴钱,但团员们都心甘情愿。
有一年,越剧团受邀去普陀区桃花岛演出两场。第一场演出结束后,岛上的工作人员问陈艳萍:“你们能不能也去敬老院演一场,老人们难得看到这样的表演。”
敬老院离镇子挺远,虽然第二天还有演出,但陈艳萍没有过多考虑便答应了。为了节约成本,全团成员住进敬老院。“每人就一张凉席,也没热水洗澡。”陈艳萍说,当天团员们擦擦洗洗安置好,便在院子里“咿咿呀呀”开唱了。第二天早上4时左右,大家正准备起来洗漱,闻到一阵阵粥香。原来是敬老院的老人怕团员们饿,特地早起煮了红枣粥。“那粥真是太香了。”陈艳萍如今仍是一脸感动。她说:“能为老人们送去这一点点关怀,让他们高兴,再累也值得。”
12年来,舟山青年越剧团下海岛、去福利院、进校园,演出场次超过600场,陈艳萍参与的场次达550场。
组建艺术基地 免费培训残疾人
谈起成立舟山市残疾人艺术基地的初衷,陈艳萍叹了口气:“残疾人真的太不容易了!”
有次演出结束,一个盲人姑娘过来问陈艳萍:“姐姐,刚才唱的是越剧吗,我可以摸摸你的衣服吗?”陈艳萍同意后,姑娘从头到脚小心又仔细地摸了一遍戏服,又问:“姐姐,红色是什么样的?”讲到这,陈艳萍哽咽了。她说,她想让残障文艺爱好者有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2015年11月,在舟山市残联的帮助下,陈艳萍组建舟山市残疾人艺术基地,残障人士都可以来基地免费学习。基地成立5年以来,陈艳萍免费授课上百次,培养了60多名残障文艺爱好者,组织以残助残的文艺演出15场。在浙江省第八届残疾人艺术汇演中,基地编排的越剧《十八相送》和古筝弹奏分获金奖和铜奖。
“艺术的力量很大,能让人从自卑中走出来。”陈艳萍说,基地以前的学员小珍刚来时,很少说话,大热天也总严严实实地围着围巾。原来小珍上大学时遇到意外,皮肤大面积烧伤,留下了疤痕。了解情况后,陈艳萍找小珍谈了自己的经历。“不可能一直躲起来,我们总要面对生活。”陈艳萍鼓励小珍加入基地的舞蹈队,一起排练《反弹琵琶》。首演那天,小珍穿着漂亮的演出服,自信上台,演出结束,掌声雷动。
“现在她已经是孩子妈妈了,开启了新的生活。”陈艳萍告诉记者。
这时,断断续续的葫芦丝声从隔壁传来。“这是我们店里的盲人小伙,最近练得可勤了。”陈艳萍说,她已经为小伙子联系了一个演出地点。过段日子,他也会有属于自己的舞台。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 郑元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