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的浙江省交通集团宁波舟山港主通道舟岱大桥项目 应敏 徐金星 摄
“阿拉宁波!”“阿拉舟山!”这两座一海之隔的“阿拉”城市,在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两地可谓地缘相近、人文相亲,语言上也几乎相通。
又是一个周末,在宁波工作的吴黎阳驾车带着妻儿回舟山定海老家与父母团聚。当车至舟山跨海大桥时,吴黎阳向儿子感慨说:“十几年前,我们回舟山要坐船,现在是全程高速,再过几年就可以坐跨海高铁了。”令吴黎阳有感而发的高铁“梦”,随着去年8月在宁波召开的一场甬舟一体化推进会,渐渐照进了现实。
这是一场非同寻常的推进会:宁波与舟山两市共同召开,会上14个部门间签署14份重点领域合作协议,甬舟铁路等8个重大项目合作协议签约。谋划推进甬舟一体化发展,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四大”建设的重大决策,也是甬舟两市的共同愿景。一年间,宁波与舟山,这两个一衣带水、通江达海的“阿拉”城市手牵着手,开启打造高质量发展共同体的新征程。
互联互通 来往越来越方便
吴黎阳以前在宁波读的大学,他还记得,读书时每月回家一趟,前提是“天公作美”,从宁波的白峰码头到舟山鸭蛋山码头大概1小时,加上乘坐公交车的时间,单程大概就要花近4小时。如今,舟楫往来已成历史,在舟山跨海大桥上,去年5月1日创下了75288辆次的历史新高,大大超过设计通行量。
聚力一体化,完善基础设施是关键。也正因为这样,甬舟铁路总是不断被人提及,每当一有进展,就会在两地市民的朋友圈中被贴上“重磅”标签。在舟山,几乎每位出租车司机都会向游客唠上一二,比如需要修建10多公里的海底隧道,从哪起、到哪终、怎么建等等。未来,甬舟铁路开通,将结束舟山群岛不通火车的历史,在宁波乘坐高铁,只需30分钟便可到舟山。
就在7月底、8月初,由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总体勘察设计的甬舟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金塘海底隧道关键技术方案”“西堠门及桃夭门跨海大桥初步设计方案”分别通过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陈政清领衔的专家组评审。这意味着甬舟铁路离吴黎阳又近了一大步。
“‘看天喝水’的日子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今年3月末,眼见大水管里流淌出来的是宁波姚江水,居住在舟山岱山的周女士很是惊喜。来自宁波姚江的原水经马目泵站加压,入地跨海,穿越过19.5公里的海底管道后,在岱山西南塘上岸登陆,为小高亭、岱南平地、枫树三座水库送去了源源活水。
一年来,两地重大项目工程建设纷纷取得实质性进展,已投运的连接宁波镇海至舟山金塘、册子、富翅等岛屿的500千伏舟山联网输变电工程,创下14项世界纪录,甬舟铁路、六横公路大桥、舟山大陆引水工程等项目捷报频传,水利、电力、油气管路联网有序推进,承载起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新期待。
民生共享 户口也能跨市办
宁波江北—舟山普陀户籍业务“跨市通办”服务上线
曾经在舟山与宁波之间往返办理相关户籍业务,需要跨过高速,跨过跨海大桥,办理业务的时间少则一天,多则两天。而今,这样费时费力的办事体验将成为历史。
作为宁波、舟山两地户籍业务“跨市通办”的首次试点,4月15日,宁波江北—舟山普陀户籍业务“跨市通办”服务上线,首批3大类33项户籍业务在两地范围任一户籍窗口将实现无差别受理。“非常方便,在江北就能补办普陀的户口本。”常住宁波市江北区的陈幼珠是舟山市普陀区人,因遗失户口本来窗口补办,在江北户证中心窗口提交完相关材料后,她顺利拿到了户口本。
就在同一天,长住舟山普陀区的宁波江北区市民王星华也“惊喜”了一把。在普陀区行政服务中心公安窗口提交了相关身份证明后,不出一刻钟,他就拿到了新的户口本,完成了孙女的户籍迁移手续。“省时又省力,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王星华喜形于色。
“减少两地奔波,不管是常住在江北的普陀籍居民,还是常住在普陀的江北籍居民,在两地17个公安窗口,任意一个就近窗口就能办理户籍业务。”宁波市公安局江北分局户口证件办理中心主任费飞表示。
与此同时,两地还实质性加强了医疗、教育、旅游、交通等社会服务体系的共建共享。
生病就医,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为了给舟山患者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医疗服务,舟山市中医院与宁波市第六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将转诊患者纳入绿色通道,优先就诊、优先治疗、优先住院。双方还将借助“互联网+医疗”,在更大范围应用。目前,两地共同组建了浙东地区糖尿病、骨科、眼科、新生儿等7个区域专科联盟,还就卫生应急领域一体化达成合作。
9月8日,来自舟山嵊泗的吴金劲持舟山社保卡,到宁波市第六医院检查脊柱弯曲,当场完成了医保异地结算业务。退休后搬到宁波女儿家居住的吴金劲,是在宁波享受甬舟一体化省内异地就医结算便利的数十万病人中的一员,实现即时结算后,不必再为报销医药费往返奔波了。截至8月19日,两地跨区就医结算近16万余人次,结算医疗费合计超7700万元,实现特殊病门诊刷卡直接结算。
今年疫情以来,两地的医疗卫生联动更是发挥了大作用。仅上半年,舟山共向宁波送检核酸检测标本6178例次。
浙江创新中心
机制共创 互借人才促发展
甬舟一体化,人才先行。
今年的2020谷雨宁波人才日,宁波启动“在浙里·甬抱你”云端招聘特别季——宁波舟山青年人才联合招聘会,甬舟两地291家单位参会,吸引了900多所高校1.1万名青年人才云端对接。甬舟一体化专区招聘正是打通区域壁垒、共享人才资源的一次尝试。
同日,位于宁波东部新城核心区域浙江创新中心的甬舟人才一体化发展飞地正式启用。园区内舟山企业将享受3年免租的优惠政策,并共享园区资金、信贷、空间、人力资源等科创资源。人才联动,利好不断。《宁波市舟山市推进甬舟人才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5)》在省委人才办和宁波市委、舟山市委共同推动下应运而生——两地积极建立健全人才流动互通、人才评价互认、人才利益互享“三互机制”,力争到2025年双向交流培养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才1000名以上。
借着人才一体化的东风,不久前,位于舟山的浙江中科立德新材料有限公司还真的从宁波“借”到了人才。“公司之前在锂离子电池水性黏结剂全生命周期的研发上遇到了瓶颈,现已成功对接上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专家,相信很快会取得突破。”企业负责人邵汉琦表示,甬舟人才的一体化,可以发挥几何级数的正向效应,带动两地社会经济更快地发展提升。无独有偶,舟山的7412工厂、恒泰漆业等6家企业都如愿“借”到了宁波专家,正在全力攻坚各自的技术难题。
而在宁波,“尝”到好处的企业也大有人在。宁波奉化的今日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综合性食品加工型企业,但未来的目标是做强海洋领域精深加工,并开拓生物医药板块。公司研发主管邬华威心里明白,面对转型压力,企业亟需海洋生物领域的专家提供技术及战略上的支撑。在宁波人社局的牵线搭桥下,今日食品与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教授杨志坚团队达成了战略合作。“我们将成立工作室,教授团队也将定期到访、派专员入驻企业,为企业解决‘成长中的烦恼’。”在邬华威看来,甬舟人才联动,迅速帮助两地企业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像这样从舟山匹配到专家的宁波企业已有4家。
在机制共创领域,两市在推动商事登记“甬舟通办”的同时,还建立了海上渔事纠纷协同处理机制、欠薪失信“黑名单”信息互通共享联合惩戒体系和协同污染治理机制。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一曲耳熟能详的歌曲,曾勾起无数人对美丽海洋的无限向往。翻看地图,宁波与舟山之间共拥大片海域,为了守护一方海,共拥一片蓝,两市联合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和蓝色屏障建设行动,共同开展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努力修复海洋生态,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去年夏天,一段“梅山海域惊现成群海豚”的视频在两地市民朋友圈热传。拍视频的是北仑区梅山街道农办副主任骆文,当时他正和同事在梅山街道盘峙码头进行安全检查,偶然看到一群海豚乘风破浪在大海中嬉戏,还时不时将背鳍露出海面,便掏出手机记录下来。近年来,宁波、舟山两地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清理海上垃圾,全力推进蓝海整治,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海豚群重现意味着这片共同的海洋生态环境正在持续改善。
产业共兴 资源优势再放大
“舟山的区位优势、港口优势是无可比拟的,未来将成为远东地区大宗商品的集散基地和中转基地。”说这话的是宁波奉化友邦金融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连君斌。去年8月,在甬舟一体化推进会上,他大笔一挥,与舟山定海区政府签下了总投资12.8亿元“大单”。
连君斌坦言,舟山一直是他关注并希望投资的地方,而甬舟一体化建立的政府间协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将放大两地的资源优势,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
看好舟山发展前景的不仅只有连君斌。一同签约的8个产业项目涉及铁路建设、集装箱船舶建造、商业综合体、大型建材加工集散、海洋牧场、仓储物流等各个领域。
“舟山与宁波很近,舟山的大黄鱼很有名,我们想重振舟山大黄鱼品牌。”宁波鸿事达六横南兆港海洋牧场综合体项目负责人说,公司一直看好舟山大黄鱼养殖业,甬舟一体化加速了项目在六横的落地。
翻看两市推进甬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甬舟两地将依托港口、海洋等共性区域资源,围绕数字经济“一号工程”,聚焦绿色石化、港航物流、海洋经济等产业,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与合作机制,共同打造优势互补的产业大格局,整体提升两地产业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
两地经信部门加强对接,拟协商成立甬舟绿色石化领域专家委员会,并将舟山石化产业建设内容纳入宁波市组织编制的绿色石化产业集群申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建设方案中,最终成功入围国家培育名单。
甬舟一体化科技交融加速推进,图为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材料合作中心。
今年4月,中科院宁波材料所、金塘管委会、舟山市科技局三方签署《新材料科技合作协议》。三方将围绕金塘螺杆产业开展技术服务,同时打造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试基地,为金塘建设“中国塑机螺杆之都”提供澎湃动能。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试基地作为甬舟两地科技交流的“枢纽”,还将承载起宁波科技成果转化、舟山产业发展升级的“新使命”。
与此同时,甬舟两地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持续发力,谋划共建区域性海洋创新体系。推进高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互补发展,发挥东方电缆、日月重工等宁波企业在海底电缆制造、海装风电铸造及精加工等领域优势,服务两地近海海洋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仅今年上半年,宁波市就向舟山市输出技术交易额4500多万元,吸纳技术交易额47万元,关键领域、重点项目的联合攻关渐入佳境。
【记者手记】
“互”“共”两字开辟新局
尤畅
2009年12月25日,舟山跨海大桥建成通车,我就在现场见证了两市市民的喜形于色,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它的建成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仅直接改变了舟山“海中孤岛”的历史,让舟山从此有了广阔的内陆腹地,也让宁波有了更广阔的海岸线等海洋资源。
10多年来,从宁波港、舟山港一体化到甬舟人才一体化,再到两市户籍业务“跨市通办”,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融的宁波与舟山加速开启了两地一体化发展节奏,通过港、城、人的共享、共建、共融助推城市加速发展。
如今,在甬舟一体化一年间,一个“互”字,一个“共”字,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汉字。
当下,双方已经不再停留在“硬件一体化”,而是进入到了更深的“软件融合”层面。宁波承担的国家和部委改革试点几乎遍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领域,舟山则是我国唯一群岛新区、浙江唯一自贸区,拥有着诸多先行先试权。其中,如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等改革试点,则由宁波与舟山共同推进,而这正是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直观体现。
未来,两市将“甬”结同心,风雨同“舟”,大力推进一批标志性平台、项目和事项,早日把甬舟一体化打造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样板。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记者 尤畅 林上军 通讯员 李敏明 编辑: 滕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