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舟山新区 > 首页 > 标题头条

舟山锣鼓 敲响海岛民间艺术最强音

http://zsxq.zjol.com.cn/   时间: 2016年08月24日 17:38  进入论坛  字体设置:

  舟山锣鼓 网络配图

 

  铿锵的锣鼓声如疾风骤雨般倾泻而出,钹及锁呐附和着喧闹,潺潺的丝竹声随之回荡在耳畔,听众恍若凭海临风,看到海浪中渔船上的渔民时而站立船头撒网、起网;时而在风浪中摇橹前进;时而众船高歌丰收回港……这就是舟山锣鼓的魅力,它总能让人感受到淳朴浓厚的海洋味道,深入心田、难以忘怀。

  日前,笔者来到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舟山锣鼓的发源地———白泉镇,找到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高如丰,听他讲述舟山锣鼓的来龙去脉。

  明清时期,舟山岛民两次向宁波、绍兴、台州等地往返大迁徙,带回了浙东一带的民间艺术,其中包括了鼓乐曲。后来,这些曲目通过舟山民间艺人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形成了独具舟山特色的锣鼓吹打乐,开始在民间的红白喜事、庙会庆典、渔民出海和谢洋等活动中表演。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期,由高如丰父亲高生祥带领的“高家小唱班”在演奏中融汇了舟山渔村出海祭神、开船招客等活动所采用的锣鼓点子和一人演奏多面锣的特点,同时创造出一人敲打多只鼓的技艺,形成了一套吹、拉、弹、打乐器行当齐全的独特演奏曲目,闻名全市。“当时的‘高家小唱班’方圆百里无人不晓,每逢演奏,围观的人群总能将现场挤得水泄不通。”高如丰从小跟着父亲四处讨生活,对于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

  1959年,一首全新编排的吹打乐曲《舟山锣鼓》被解放军前线歌舞团带到了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的第7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并获得世界民间音乐比赛金质奖。自此,舟山锣鼓一鸣惊人,闻名国内外。

  1980年,舟山锣鼓奠基人高生祥病逝后,长子高如兴继承父业,继续带领“高家小唱班”活跃于舟山城乡舞台,带出了近200名徒弟,使舟山锣鼓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发展,成为我国民族吹打乐中的骄子。

  舟山锣鼓 网络配图

 

  原生态的舟山锣鼓表演全长8分钟,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渔民出海,表现渔民出海的场景,祈求亲人平安;第二乐章是生产捕鱼,反映渔民劳动的欢乐场景;第三乐章是庆丰收,表现渔民满载归来的喜悦。整个演奏风格独特,音量对比鲜明,音响色彩丰富,具有浓郁的海洋民间文化特色。

  “想要把锣鼓敲得精彩,首先要下苦功、经常练,练得多了,敲起来频率快且鼓声响亮有力。此外,除了手腕功夫要过关,脑子也要灵活,在敲打时还要带上激动、喜悦的表情。”高如丰回忆说,他的大哥高如兴每次练得手腕青肿,即使很痛,还是坚持不懈。有时候甚至到了痴迷的境地,在深夜睡梦中大喊鼓点、手舞足蹈地打鼓。

  采访中,笔者在高如丰的指导下体验了如何敲打排鼓,只敲打5分钟左右,手腕便十分酸胀。其间,手速也跟不上脑速,往往心里想着敲这只鼓,却敲了另一只。可见,台上一曲8分钟的表演,倾注了表演者们背后多大的心血。

  网络配图

 

  高如丰告诉笔者,如今,舟山锣鼓已在原来的内容与形式上有了新的突破。目前,白泉镇成立有多支舟山锣鼓队,其中,于2005年重整的原生态舟山锣鼓队现有固定队员16名,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高如丰任队长,每隔一段时间组织训练,并组织参与大型比赛,获得了不少奖项。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也主动走近非遗,接过了传承的锣鼓棒。白泉中心小学、海山小学、城西小学作为舟山锣鼓的传承教学基地,通过开设兴趣班、暑期班等方式邀请我区的锣鼓老师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锣鼓手。

  已到耄耋之年的高如丰,对舟山锣鼓的传承和发展有着自己的打算,“我希望自己能在有生之年多带一些学生,多招几个徒弟,让舟山锣鼓这一海岛民间艺术代代传承下去。有传承人在,舟山锣鼓就生根了,不至于失传。”

来源: 定海新闻网   作者:    编辑: 姚弘
打 印】【顶 部】【关 闭
转发: 转播到腾讯微博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版权声明
  凡注有舟山新区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舟山新区网消息”的稿件,均为舟山新区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舟山新区网”,并保留“浙江在线·舟山新区网消息:”电头。
联系电话:0571-85311044 。
业务支持:浙报集团舟山群岛新区分社 责任编辑:郑剑桥 本网驻舟山记者:夏艺瑄 
官方微博:http://weibo.zjol.com.cn/u/zjolzsxq 新闻热线:0580-2186976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178号 邮编:31003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0802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短消息代码证:浙号[2006]00072-B011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