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 报 | | | 动 态 | | | 规 则 | | | 政 策 | | | 视 频 | | | 概 况 | | | 海 洋 | | | 舟山分社 |
舟山历史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三次事件
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冯定雄
舟山在历史上,有很长时间处于国家的边缘地带,但从唐代以后,舟山逐步进入中央政府的视线,翁山县由此设置,自此以后,舟山历史便与古代中国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其标志性事件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是北宋神宗即位后,于熙宁六年(1073年),北宋政府同意在舟山恢复被废三百年的翁山县,并赐改县名为“昌国”,究其名称原因,是在北方面临极大困难的北宋,把国家兴旺的希望开始寄托于南方,舟山重新置县的直接目的就是“昌壮国势”。后来的历史证明,舟山的国家战略中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发达的海外贸易中,明州(宁波)地区是全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而昌国则是明州最重要的海外贸易基地之一。
第二次是双屿港与国家的命运。明嘉靖年间,以葡萄牙人为代表的海商,在浙东沿海进行国际自由贸易,逐渐形成了当时东亚最大、被称为“十六世纪的上海”的国际自由贸易港——双屿港。然而,在明政府看来,双屿港却是违背明政府规定的非法贸易港口,最终,双屿港被明政府封锁,明代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在东海海域结束了。
明政府对双屿港的畸形理解,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双屿港口的命运也预示着近代中西方历史的最后分道扬镳,并最终导致了西方优势地位的形成和中国被动挨打局面的形成。
第三次是鸦片战争。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政府遣使来华,抵达被称为“东方威尼斯”的定海,请求乾隆皇帝租借定海,遭拒绝。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鸦片战争虽然以英军封锁珠江口为开端,但它真正的战争却是在舟山进行的。英军占领舟山后,一直以此作为向清政府谈判与勒索的筹码。鸦片战争,舟山的命运再次直接体现国家命运,只是这次它所体现的是它开启了中国百年的屈辱史。
历史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舟山海洋文化研究学者、舟山市委党校副教授王文洪
随着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查、申报工作的开展,对舟山丰富的历史遗产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创意开发转化为现代文化产品,从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海洋文化名城建设,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
第一,对历史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在保护历史遗产的条件下适当开发为旅游景观,已成为目前较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比如岱山县东沙古渔镇,近年来着力古镇历史留存和复原,大力予以抢救、保护,在旅游开发上步步为营,并在再现舟山海洋历史文化上作出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成为体验渔业、渔村、渔民传统生活内涵的浓缩之地。
第二,对非物质遗产资源的保护和传承。舟山渔民号子、舟山锣鼓、翁洲走书和舟山木偶戏等历史上形成的乡土文艺,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把这些海味十足的“原生态表演”加以合理包装和推广,进行市场化运作,必将产生耳目一新的效果和巨大的经济收益。比如《印象·普陀》,以佛教故事活化历史资源,以艺术表演增强感染力,不仅是一台海洋历史文化旅游大戏,而且也是传承国家级非遗——观音传说的有力举措。
今天,舟山正在加快建设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如何在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中,弘扬具有深厚底蕴的海洋历史文化?如何在外来文化的影响和现代自我更新中,保留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如何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前提下,做到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大现实问题。
来源: 舟山晚报 作者: 编辑: 潘洁 |
·招商局集团来舟山考察投资环境 2011-05-16 | ·舟山市科创园与浙江盘石签约合作 首家企业入驻 2011-03-16 |
·浙江舟山国税局拓展纳税服务3个平台 2011-07-16 | ·前瞻舟山“十二五” 2011-07-16 |